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打算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先想一个主题,然后搭建框架,然后再往框架里面填充内容?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包括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也是这么教我们写作文的:先看题目要求确认主题,然后在草稿纸上列个大纲,然后再在答题纸上书写作文。
但是真正的写作高手卢曼,也就是卡片笔记的发明者却并不是这么做的。他将平时阅读文章记录的笔记和关于自己想法的一些笔记都存放在一个盒子中,然后时不时复盘盒子中的卡片的相互关联从而不断迸发写作灵感,正因为平时都已经写好笔记了,所以他的写作流程非常简单:将卡片盒中的笔记拿出来,用语句衔接好不同的观点,校对,一篇文章就完成了。他之所以能这么轻松写出文章,就是因为他把最困难的工作-思考,在记笔记的时候就完成了,因此将它们组织起来毫不费力。
笔记分为三种类型:
1.闪念笔记。也就是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随时拿手机的备忘录进行记录。但是我们需要后面对这个笔记进行及时整理,归档到永久笔记里面去,否则这类笔记越来越多,就会拖累我们的效率。
2.文献笔记。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是我们由此产生的想法,都可以记录到文献笔记的分类中。但是我们不要直接复制,而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话,再写下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提高我们对该观点的理解,方便提高印象,二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这条笔记,使用自己的话“转述”能够让这条笔记能够从原文的语境中脱离出来。
展开剩余32%3.永久笔记。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而可以专心思考的大脑和一个可靠的笔记系统,其他都是多余的。
写作是思考的外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输入而不进行输出,我们的洞见就容易从脑袋里溜走,写作的同时也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对于卡片盒笔记法的理解也比之前只看书强了不少,希望能用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
发布于:安徽省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