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图片
图片
"精选张继佳作,便于您收藏细品"图片
图片
图片
张继(约公元715年—约779年),字懿孙,唐代著名诗人,籍贯一般认为是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也有说法称他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但确切出生地历史上并无定论。
他生于盛唐,却未入“李杜王孟”的主流之列;一生仕途平平,留下的诗作也不算繁多,但仅凭一首《枫桥夜泊》,就足以让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那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不知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灵;那钟声悠远的寒山寺,也因他的诗句而成为无数人梦里的江南意象。
今天,我们精选了张继最经典的10首诗词,从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到鲜为人知却同样动人的佳作,带你走进这位“孤篇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些穿越千年的诗意与愁绪。
[1]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以秋夜羁旅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孤寂清冷的江村夜泊图。首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用 “月落”“乌啼”“霜” 三个意象叠加,渲染秋夜的凄寒;“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江枫” 的暗红与 “渔火” 的明灭形成视觉碰撞,却更反衬出 “愁眠” 的怅惘。末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最是精妙,寒山寺的钟声穿越夜色,撞入客船,既打破夜的寂静,又以空寂的回响加深了游子的孤独。全诗仅 28 字,却将视觉、听觉与触觉交融,愁思与秋景互衬,成为千古绝唱。
[2]
《阊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此诗以 “阊门” 为视角,揭示战乱对民生的摧残。首句 “耕夫召募逐楼船” 直写农夫被征入伍,暗示兵祸连结;次句 “春草青青万顷田” 看似生机,实则 “青青” 与 “田” 的荒废形成对比 —— 无人耕种的春草,反成战乱的注脚。后两句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更显苍凉:清明本是万家炊烟的节日,却仅 “几处” 有烟,可见人口凋零、村落萧条。全诗以乐景写哀情,通过 “春草”“清明” 的寻常意象,暗喻战争对农业与民生的破坏,含蓄深沉。
[3]
《题严陵钓台》
唐・张继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沉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此诗借严陵钓台(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处)抒发对隐逸精神的追慕。开篇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以 “如在”“似秋” 虚写严子陵的高风,营造出清冷悠远的意境。中间四句 “客星沉夜壑,钓石俯春流。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以 “客星”(严子陵曾被光武帝视为 “客星犯帝座”)、钓石、鸟鱼等意象,勾勒出钓台的清幽之景,暗合严子陵淡泊名利的品格。末句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以反问收束,直指世人多为名利所惑,而严子陵独能 “不吞钩”,将对隐者的赞美升华为对高洁人格的礼赞。
[4]
《感怀》
唐・张继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此诗是诗人的自我剖白,展现孤高自守的品格。首句 “调与时人背” 直言自己的志趣与世俗相悖,语气果决;次句 “心将静者论” 则转向精神追求 —— 只愿与淡泊宁静之人相交,一 “背” 一 “论”,形成与世俗的鲜明对立。后两句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更见风骨:虽久居长安(帝城),却从未攀附权贵(五侯门)。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丽辞藻,却以 “背时”“静论”“不识” 等词,刻画出一个不随流俗、坚守本心的文人形象,读来清峻有力。
[5]
《长相思》
唐・张继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此诗以 “长相思” 为题,写尽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首句 “辽阳望河县” 点明思念的对象远在辽阳(今辽宁),“望河县” 暗含隔水相望、难以相聚的怅惘;次句 “白首无由见” 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漫长 —— 即便到白发苍苍,仍无相见之日,悲切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笔锋一转,以 “珊瑚枝” 的珍贵、“春燕” 的准时,传递年年寄送信物的执着。全诗不直写思念之苦,而是通过空间的遥远(辽阳)、时间的漫长(白首)、寄物的恒常(年年),将相思之情层层递进,余韵悠长。
[6]
《送邹判官往陈留》
唐・张继
齐宋分巡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机,农废汶阳耕。
使者乘铅去,诸藩拥节迎。
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
此诗是送别之作,却超越一般别情,聚焦战乱下的民生。前四句 “齐宋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机,农废汶阳耕” 直陈陈留(今河南开封)因连年战乱,织妇停机、农夫废耕,民生凋敝;中间四句 “使者乘铅去,诸藩拥节迎。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 转向对邹判官的期望 —— 希望他以仁政辅佐君主,减轻赋税、抚恤百姓;末两句 “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 以 “火燎”“风摇” 喻局势未稳,暗含对平乱与治民的双重关切。全诗将送别与忧国忧民结合,既有对友人的期许,更显诗人的济世情怀。
[7]
《华清宫》
唐・张继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此诗通过华清宫的今昔对比,抒发对盛唐兴衰的感慨。前六句极写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的繁华:“华清宫殿郁嵯峨” 状宫殿之宏伟,“朝元阁峻”“羯鼓楼高” 显建筑之壮丽,“玉树长飘”“霓裳闲舞” 则以歌舞升平暗喻帝王的奢靡。末两句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陡然转折,如今华清宫只剩温泉呜咽,昔日盛景不再。全诗以 “乐” 起,以 “悲” 结,通过 “郁嵯峨” 与 “呜咽” 的对比,隐含对统治者沉迷享乐、误国误民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
[8]
《江上送客游庐山》
唐・张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此诗写江边送别友人游庐山,语言轻快而情致悠长。前四句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描绘送别场景:春水畔,友人乘舟出发,晚风助力,船行轻快,“沾裳” 暗写离别时的不舍,“风信好” 又添一丝欣慰。后四句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转向对庐山的想象:鲜花映着新林,云开处可见瀑布飞泉,如此美景定让友人畅怀;末句 “佳句向谁传” 则以问句收束,既期待友人能写下佳篇,又暗含别后无人共赏的怅然。全诗融景、事、情于一体,离别之情含蓄而温暖。
[9]
《宿白马寺》
唐・张继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此诗写夜宿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座官办寺院)的羁旅愁思。首句 “白马驮经事已空” 以 “白马驮经”(东汉白马寺建寺典故)的历史远去,暗喻寺院的衰落;次句 “断碑残刹见遗踪” 更以 “断碑”“残刹” 的细节,勾勒出古寺荒凉的现状。后两句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由寺及人:秋风中的茅屋,夜雨的滴答,将诗人的羁旅之愁推向高潮。全诗通过 “空”“残”“萧萧”“一夜” 等词,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寂交织,既有对古寺兴废的感慨,更显游子漂泊无依的悲切。
[10]
《上清词》
唐・张继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此诗以道教神仙为题材,想象奇丽,意境灵动。前两句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构建神仙场景:紫阳宫的仙女捧着丹砂,西王母命她们前往汉帝的宫殿,画面庄严而神秘。后两句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笔锋一转,春风似乎不愿让仙驾停留,反而载着仙女们飞向蓬莱(海上仙山)赏杏花。全诗打破常规的神仙叙事,以 “春风不肯停” 的活泼意趣,赋予神仙以人间的灵动 —— 她们不恋帝王家的富贵,却醉心蓬莱的春光,既展现对仙境的向往,又暗含对自然之美的推崇,语言轻盈,构思巧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