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勃《山中》赏析
一、诗歌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图片
二、内容解析
1. 首联:长江悲滞,归思万里
· “长江悲已滞”:
长江本无情感,诗人却赋予其“悲”的拟人化色彩,暗示自己因长期滞留异乡而悲叹。江水“滞流”的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也是诗人内心郁结的外化。
· “万里念将归”:
“万里”极言归程遥远,“念将归”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两句通过“悲”与“念”的叠加,将空间距离与情感张力融为一体。
2. 颔联:高风黄叶,秋景萧瑟
· “况属高风晚”:
“高风”指秋风,点明时令为深秋;“晚”字既指时间傍晚,也暗含人生迟暮的感慨。秋风劲吹,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 “山山黄叶飞”:
黄叶飘零是典型的秋日意象,象征生命凋零与时光流逝。连绵的山峦与纷飞的黄叶构成画面,强化了孤寂与漂泊感。
三、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诗人以“长江”“高风”“黄叶”等意象构建秋日图景,将羁旅之悲与归乡之念融入自然景物中。例如,“长江悲已滞”通过江水滞流暗示人生困顿,“山山黄叶飞”以落叶飘零隐喻身世飘零。
2. 语言凝练,意象鲜明
· 全诗仅二十字,却通过“长江”“万里”“黄叶”等宏大与细微的意象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动词“滞”“飞”的运用,使静态景物充满动态张力。
3.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 首联直抒胸臆,奠定情感基调;颔联转而写景,以景结情。从“悲滞”到“念归”,再到“高风黄叶”,情感层层深化,最终以画面收束,余韵悠长。
四、思想情感
1. 羁旅之悲
· 诗人因被贬或仕途受挫,长期滞留异乡,江水“悲滞”与自身境遇形成共鸣,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2. 归乡之切
· “万里念将归”直接点明思乡之情,而“黄叶飞”的秋景更触发对故土的眷恋。黄叶飘零的意象,暗含对生命归宿的追问。
3. 人生迟暮的隐忧
· “高风晚”中的“晚”字,既指秋日傍晚,也隐喻人生暮年。诗人借秋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理想未竟的焦虑。
五、创作背景
· 时间与境遇:
此诗约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年),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此前,他因撰写《檄英王鸡》文触怒唐高宗,被逐出长安沛王府,仕途受挫,南下蜀地漫游。
· 情感触发:
巴蜀的秋日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寂交织,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诗中“长江”“黄叶”等意象,均与蜀地山水相关,体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
六、名家点评
1.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顾云评:“'况属’字有情。”强调“况属”一词的转折力度,将情感推向高潮。
2. 《唐诗笺注》:
· 评:“上二句悲路远,下二句伤时晚,分两层写,更觉萦纡。”指出诗歌结构层次分明,情感递进自然。
3. 《全唐诗佳句赏析》:
· 称此诗“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肯定其以简驭繁的艺术功力。
七、后世影响
· 思乡经典:
此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作品并称,成为中国古代思乡诗的代表作之一。
· 意象传承:
“长江悲滞”“山山黄叶飞”等意象被后世诗人反复化用,如杜甫“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均受王勃启发。
八、总结
王勃《山中》以秋日长江与黄叶为背景,通过借景抒情、意象对比等手法,将羁旅之悲、归乡之切与人生迟暮的隐忧融为一体。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初唐五言绝句的典范之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