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诗歌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图片
二、内容解析
1. 首联:江南秋景的描绘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青山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
· 水流悠长遥远,迢迢不断,展现出江水的流动与轻快。
· 这两句通过远景的描写,勾勒出江南山水的秀美与辽阔。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秋时已尽,但江南的草木还未完全凋零枯黄。
· 与北方秋日的萧瑟不同,江南的深秋依然生机勃勃,草木葱茏。
· 这两句从山川物候的角度,展现了江南秋日的独特风光。
2. 颔联:扬州风光的怀念与调侃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二十四桥,一说为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一说为特定的一座桥名。
· 在明月映照下,二十四桥显得格外娇娆与浪漫。
· 这一句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突出了扬州“江南”水乡的特点。
· “玉人何处教吹箫”:
· “玉人”指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含有赞美之意。
· 诗人设问:在这明月夜的二十四桥上,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呢?
· 这一句既表现了对扬州繁华景象和过往风流生活的怀念,又含蓄地调侃了友人的闲逸生活。
三、艺术特色
1. 意境优美,清丽俊爽
· 杜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秋日的秀美风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诗歌意境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展现了杜牧诗歌的典型风格。
2. 比喻生动,含蓄调侃
· “玉人”一词既是对韩绰的赞美,又是对其的戏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善意调侃。
·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3. 时空跳跃,自然流畅
· 诗歌从眼前的江南秋景跳转到回忆中的扬州风光,再回到对友人的调侃,时空跳跃自然流畅。
· 诗人通过“秋尽江南草未凋”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对比,展现了江南与扬州的不同风光,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思想情感
1. 对江南秋景的赞美
· 诗人通过描绘青山隐隐、水迢迢、草未凋的江南秋景,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
2. 对扬州风光的怀念
· 杜牧在扬州任幕僚期间,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表达了对扬州繁华景象和过往风流生活的深情怀念。
3. 对友人的思念与调侃
·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询问友人韩绰在何处教人吹箫,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调侃了友人的闲逸生活。
· 同时,这也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五、创作背景
· 时间: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 背景: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 交情:杜牧与韩绰在扬州共事期间交往密切,诗酒唱和、志趣相投。杜牧在韩绰死后还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两人友情甚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